近年来,我国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,但随着工业化、城镇化进程加速,各类新型风险叠加,应急管理人才短缺问题日益凸显。国务院发布的《“十四五”国家安全生产规划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明确提出“加快专业人才培养”的战略任务,如今从院校、企业、社会三端发力,构建应急管理人才生态链。政策不仅回应了当前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,更为未来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奠定了基石。
一、院校:学科建设与复合型人才培养双轮驱动
《规划》强调“加强安全科学与工程及相关学科建设”,应急管理类大学的筹建,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教育体系迈入专业化、系统化新阶段。院校需突破传统学科壁垒,推动安全科学与工程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领域的交叉融合,培养“懂技术、通管理、能实战”的复合型人才。
院校在培养应急管理专业人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,主要体现在完善的学科建设与交叉融合,能够构建全面的学科体系和前沿理论基础;同时,通过与企业和政府的紧密合作,构建了协同培养机制,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;再加上院校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,可以培养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,满足社会对应急管理人才的多样化需求。
二、企业:高危行业技能升级与主体责任强化
企业是应急管理的前沿阵地。《规划》要求“高危行业领域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率达到100%”,并严格考核企业负责人、安全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的能力。这一硬性指标倒逼企业将人才培养纳入战略核心。
将人才培养,特别是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纳入企业战略核心,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这不仅能保障企业面对突发事件时的正常运营、提升竞争力,还能满足社会责任和政策法规要求,促进可持续发展,助力战略实施,加强内部管理,推动学习与成长,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,实现长期稳定发展。
三、社会:职业培训与资格认证体系协同发力
社会力量在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中扮演“桥梁”角色。《规划》提出“加强注册安全工程师、注册消防工程师等职业资格管理”,并探索工程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机制,这为职业培训市场指明了方向。
当前,职业培训机构正通过建立“供需立交桥”,为一线人员提供定制化安全素养提升课程。企业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在企业应急专业化培训中起着核心作用,他们凭借专业知识设计针对性培训方案,传授应急知识与技能,提升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;通过组织多样化培训活动,完善企业应急管理体系,优化制度流程,加强资源保障;同时传播应急文化理念,塑造良好文化氛围,持续收集反馈并改进培训效果,全方位助力企业提升应急管理水平,保障员工安全与企业稳定发展。
四、未来展望:多方协同构建人才发展新格局
《规划》的实施需政府、院校、企业、社会四方联动。政府需加大资金与政策支持,如设立省级技术创新基金、推动产业协同发展联盟;院校需强化前沿技术研究,打造创新人才培养基地;企业应主动参与课程设计与实习基地建设;社会机构则需聚焦职业认证与终身教育,形成人才培养的“全生命周期”服务。
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不仅是安全生产的“压舱石”,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“新引擎”。《“十四五”国家安全生产规划》以人才为核心抓手,通过制度创新、技术赋能、生态共建,为构建全域安全治理体系提供了“中国方案”。面对万亿级安全应急产业蓝海,唯有加快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,才能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抢占先机。